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金融租賃行業要充分發揮與銀行信貸產品‘錯位’、‘補位’的競合作用,在突出專業化、差異化經營、發揮產融結合特色上下功夫,為實體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苯煌ㄣy行首席專家,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斌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交銀金租將堅守“融資融物”的本源初心,貫徹落實“真做租賃”和“做真租賃”的使命任務,聚焦主責主業,鍛造專業化經營能力,鞏固差異化經營特色,打造科技賦能的管理體系,科學規劃、系統布局,下好創新轉型的“先手棋”,以二次創業的全新姿態續寫服務實體經濟新篇章。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您對此如何理解?作為行業里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租賃公司,交銀金租如何把握綠色、低碳的發展定位?

  徐斌:這一論述主要是基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戰略部署以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所作出的重大判斷。

  從必要性來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資源約束緊、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要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依靠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模式顯然難以為繼。在能源資源需求剛性增長的壓力下,產業和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較大,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戰略時間窗口,改變過往資源驅動型的粗放型生產模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促進實現經濟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平衡推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從可行性來看,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制造業產能、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均保持高速增長。我國綠色產業已具備了一定基礎,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綠色動能。

  交銀金租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決策,深入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依托金融租賃融資融物的天然優勢,持續關注“雙碳”背景下產業發展新機遇。為進一步拓展綠色租賃業務,公司近期成立了新基建(新能源)業務中心,扎根新能源領域,以創新金融產品為手段,深入推進業務模式創新,不斷加大綠色資產占比,為業務發展不斷增“光”添“綠”。

  記者: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金融租賃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瞄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

  徐斌:金融租賃因物而生、因物而興。正是租賃物這一特殊載體,賦予了金融租賃更加貼近實體經濟的差異化優勢,也明確了金融租賃更加清晰、獨特的功能定位。

  一是要堅持推進轉型發展,展現金融租賃公司發展新作為。在服務國家產業結構發展轉型上,依托融資融物優勢,金融租賃公司可以更有效地介入產業融資全流程,準確把握高端制造業、新基建、新能源等重點產業的結構特點以及業務契合點,為產業結構轉型發展“輸血充電”。在服務國家區域戰略上,金融租賃公司多為全國展業,在業務的空間布局上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有效發揮金融供給和引導功能,能夠更直接地服務區域發展戰略。

  二是要發揮產融結合特色,激發金融租賃公司發展新活力。在提高產業鏈國際競爭力、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上,金融租賃公司一方面可以在積累經驗、形成優勢后,通過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爭取國際話語權、促進產業資源導入、為產業鏈生態的健全完善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可以參與產能合作,推動技術升級。

  三是要突出專業化經營,打造金融租賃公司發展新動能。專業能力是金融租賃公司發展的核心優勢和看家本領。通過金融和產業的有機結合以及專業運營能力,金融租賃公司能夠對目標領域或客群實施專業化的運營邏輯分析和風險識別,實現真正的價值發現與挖掘。

  記者:新時代有新作為,新征程有新氣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交銀金租確立了怎樣的發展目標?

  徐斌:交銀金租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心懷“國之大者”和“兩個大局”,堅決落實“三新一高”發展要求,切實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差異化、特色化”的“四化”發展戰略,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時代背景下,全面融入交通銀行建設具有特色優勢的世界一流銀行集團整體行動,積極服務實體經濟、推進改革發展、踐行價值創造,持續推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具體的發展目標包括:一是保持行業領先,其中,保持航運業務同業第一、航空業務同業前三的業務規模,不斷優化機隊、船隊規模和結構,設備及設施租賃業務實現爭先進位;二是努力保持凈經營收入的持續增長,并積極通過業務創新、資產管理和交易等方式獲取非租息收入,促進盈利能力和資產規模的協調發展;三是保持資產質量穩定,堅持合規穩健經營,持續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審慎計提財務撥備、合理評估資產價值;四是加強科技賦能和創新,發揮租賃制度優勢,通過產品組合、產融結合、科技賦能等手段,培育核心客戶,打造拳頭產品和形成特色行業,實現精準營銷、場景化運用和數字化支撐。